他叫肯尼斯·羅爾斯頓(Kenneth Rolston),到今年1月份退休為止,已經在大名鼎鼎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當了35年醫生。他的工作是給發生感染的癌症患者提供治療。
羅爾斯頓醫生自己也是一位結直腸癌患者。他是在2017年初被診斷患有癌症的,那年他66歲。
“妻子救了我”
到2017年初的時候,羅爾斯頓醫生的體重已經連續下降了4個月了,同時他還經常感到疲倦。
有一天吃晚飯的時候,坐在他對麵的妻子對他說:“我眼看著你越來越瘦了,要不去看一下醫生吧?”
如夢初醒!羅爾斯頓醫生這才請一位同事給他開了CT檢查,CT顯示他的乙狀結腸裏長了一個將近4厘米的腫瘤。接下來他又做了結腸鏡檢查,活檢病理顯示為腺癌。
幾星期後,羅爾斯頓醫生接受了手術,切除了腫瘤和部分結腸。好在,他的癌症還處於早期,沒有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。術後他康複得很快,複查顯示完全沒有腫瘤的跡象。
“能醫不自醫”
“我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當了35年醫生,也看到過幾位醫生同事得癌症,然而我自己卻拖到66歲才做結腸鏡檢查。”現在回想起來,羅爾斯頓醫生非常後悔,“我給自己找了各種不做結腸鏡的理由:我沒有結直腸癌家族史;我還有心髒病,麻煩事已經夠多了。”
羅爾斯頓醫生把自己的經曆寫成文章,發表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網站上,希望通過現身說法來提高公眾的篩查意識:僥幸心理要不得!
怎樣做篩查
《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》(2018)推薦40~74歲一般人群接受結直腸癌篩查,尤其是城市人群;推薦篩查周期為5~10年1次。
除了結腸鏡以外,其他篩查措施包括:
免疫法糞便隱血檢測:推薦篩查周期為1年1次。
多靶點糞便檢測:推薦篩查周期為3年1次或1年1次。
問卷風險評估:無推薦篩查周期,推薦使用結直腸癌篩查高危因素量化問卷、亞太結直腸癌篩查評分、伺機性篩查風險評分問卷。
與結腸鏡相比,這幾種方法相對痛苦小,比較容易被接受,適合作為大範圍初篩;缺點是假如有腫瘤的話,看不到具體位置,也沒辦法取活檢,所以如果這些方法篩查出可疑病變,還是要進一步做結腸鏡。另外這些方法也看不到癌前病變,而用結腸鏡檢查不但可以發現早期結直腸癌,而且可以發現癌前病變,及時摘除,這樣就減少了結直腸癌的發生。
注意早期症狀
羅爾斯頓醫生在妻子的提醒下,抓住了早期症狀,總算亡羊補牢,猶未為晚,發現癌症時還算早期。所以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有以下症狀,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:
直腸出血:這包括排便時從直腸流出的血液,或排便後在大便或馬桶中發現的血液。
異常大便:注意大便的外觀有什麽變化。注意深色或黑色糞便,這可能表明腫瘤出血。如果大便變得狹窄、稀薄或呈帶狀,請向醫生谘詢,因為這可能意味著腫瘤阻塞了結腸或直腸。
排便習慣的變化:注意腹瀉或便秘(每周排便少於三次),尤其是如果變化持續兩周或更長時間。
精力不足或疲勞:這可能是由於失血引起的貧血。如果年輕女性患有慢性貧血,即使自己認為是由於月經出血,也不妨檢查一下其他原因。
以上是結直腸癌比較多見的症狀。此外,羅爾斯頓醫生出現的不明原因體重減輕,很多癌症都可能有,也應引起注意。
總之,我們需要了解預防癌症的知識,並且要切實地利用好這些知識,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!